浏阳1.5万人做脚手架租赁,用钢管“搭建”年入10亿产业

浏览量:1029 日期:2021/5/21 8:22:11


浏阳是全国唯一的“建筑物资租赁之乡”。短短10多年间,在浏阳北盛及其周边乡镇,有1.5万人跟黎家人一样走南闯北,用一根根钢管,“搭建”起一个投资规模超过50亿元、年收益达10亿元的大产业。



发现市场"蓝海",他成为最早吃"螃蟹"的人


在浏阳人眼里,北盛人头脑灵活,有经商传统,他们不甘于现状,用自己敏锐的眼睛随时随地寻找商机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就有很多北盛人在外经营棉纱、家具生意。


2003年是浏阳钢管脚手架租赁产业发展的元年。如今已年逾花甲的黎谟友,回想起当初的抉择仍然兴奋不已。他是北盛镇最早一批吃钢管租赁这只“螃蟹”的人。


黎谟友原本在做传统的棉纺产业。彼时,正逢楼市上行。经过多方考察,黎谟友决定进入钢管租赁行业这个“蓝海”。当时市场上大部分脚手架仍是以竹制为主,而钢管脚手架具有可循环利用、安全系数高的特点,是今后市场的发展方向。于是,黎谟友与3位合伙人成立了钢管租赁服务部。


第一笔生意是一个建筑施工方多方打听找上门的,施工方不仅爽快付了租金,还愿意付每吨钢管600元押金。黎谟友拿着收到的款项毫不犹豫地购置更多钢管,从此事业越做越大。几个合伙人不久后就各立门户,身家如今都在千万元以上。

黎谟友介绍,自己五兄妹都进入了这一行业,这些年从事建筑器材租赁的家人已有20余人,“有的在昆明经营,有的常驻长沙,有的在西双版纳。”


"老乡带老乡"扩张,产业总投资超过50亿元


黎谟友告诉记者,他的家乡乌龙新村,40%的家庭都从事与建筑器材租赁产业有关的工作。

如同攸县的的哥、新化的打字复印业一样,北盛人的建筑器材租赁行业也大致遵循了“老乡带老乡”的扩张路径,吸引了北盛乃至永安、沙市等周边乡镇同乡、亲友的加入。与此同时,“蛋糕”也不断做大,在全国建筑物资租赁行业,“浏阳脚手架”逐渐站稳脚跟。

但是,随着市场的拓展,“单打独斗”已经成为局限。为了更加规范和完善租赁行业,2009年,当地成立北盛建筑器材租赁商会,一个个散户抱团发展。

目前,由北盛人发起的建筑租赁器材公司已有600多家,解决就业15000余人。“当初会员单位最大户投资规模不超过1000万元,最小户投资不过几万元;现在约10%的会员单位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,另有约30%的会员单位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,本行业在不知不觉中已产生了身价过亿元的老板。”商会会长黎西林介绍,目前商会经营范围已扩大到全国21个省份、200多个县市,总投资超过50亿元,年收产益达10亿元。

万丈高楼平地起,一根根普通的钢管脚手架,也见证着一幢幢高楼大厦的崛起。“已经建好的新海航大厦,正在建的400多米高的海口塔,都是用的我们的脚手架。”在海南经营的北盛人鲁铁路自豪地打开手机给记者看图片。

在外打出一片天,游子选择回乡发展

实际上,北盛的建筑器材租赁、棉纺针织制造批发、沙发家具材料制造批发等产业,一直远近闻名。


纺织产业是浏阳北盛的传统产业。上世纪90年代,由于种种原因,北盛纺织企业与棉纱市场迁往佛山等地发展。目前,广东省佛山与东莞两地的棉纱市场有 50%的经营者是北盛人。其中,浏阳佛山棉纱商会中有300多人是北盛人,年棉纱贸易额已达20亿元。

而北盛的沙发产业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,首先是从广东进材料,后来引进机械自己设计自己生产。如今,浏阳正在积极布局家居产业集中区,推动开元大道家居产业带建设,将形成贯穿浏阳高新区、永安、北盛、沙市、淳口、龙伏等沿线园镇的百里家居产业带,力争到2020年,实现家居产业链产值100亿元的目标。


新春时节,行走在北盛镇街头,能看到挂着各地牌照的豪车奔驰而过。这些年,没有任何资源的北盛人在外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,让很多城市都刻上了“浏阳北盛”的痕迹。现在,这些把握住了时代脉搏的人们感受到了家乡的召唤,不少人选择回乡发展。浏阳市佛山棉纱行业商会会长、佛山市万胜兴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毅在外地闯出一番天地后,努力促成中南针织袜业(电商)产业园项目落户北盛,把棉纱产业从佛山带回浏阳。


来源 长沙晚报(记者 李广军 颜开云)